- 开元体育官方网站入口2024年中国大学预算经费最高的10所211高校个个都是理工
- 开元体育3i讲堂2024年生命科学领域最受欢迎专家报告
- 开元体育持续开发22年重量级工业开源软件!FreeCAD 10稳定版正式发布
- 开元体育官方网站入口SOLIDWORKS 2025发布:提升设计效率的新
联系人: 张生
手机: 13800000000
电话: 400-111-7777
邮箱: admin@laiweichiluntai.com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开元体育3i讲堂2024年生命科学领域最受欢迎专家报告
开元体育3i讲堂2024年生命科学领域最受欢迎专家报告本期将为大家分享仪器信息网3i网络讲堂2024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最受欢迎的专家报告,带你重温精彩瞬间。此外,2025年度精品网络会议计划已经准备就绪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主题火热、内容丰富,期待你的参与!
2024年即将落下帷幕,又到了一年回顾总结的时候。在这一年里,仪器信息网3i网络讲堂成功举办了18场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网络研讨会,本期将为大家分享2024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最受欢迎的专家报告
*,带你重温精彩瞬间。此外,2025年度精品网络会议计划已经准备就绪,主题火热、内容丰富,期待你的参与!(
*注明:1.统计口径为单独每场网络会议中,视频回放量最高的一位专家报告;2.部分专家报告未能回放,故不在本次统计范围内)
报告摘要:代谢物的结构数量多且对代谢物鉴定的区分精度要求高,尽管基于色谱-质谱的分离检测手段已经能实现较好的代谢物分离鉴定,但是随着代谢物检测数目增加、检测时间优化压缩,代谢物之间的干扰现象会呈几何级数增加。我们从靶向和非靶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算法角度,探讨如何针对代谢物干扰现象提高代谢物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陈立博士,上海市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任博士后研究员,现任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立课题组综合多学科交叉优势,聚焦发展代谢物精准鉴定和动态追踪的实验和分析技术,取得了多项方法创新和应用研究成果,包括基于质谱代谢组学的未知代谢物挖掘鉴定、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代谢通路示踪分析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Methods, Cell Research, Nat. Metab.,Anal. Chem., IJMS等杂志上发表。
报告摘要:生物药产品中往往会有一定的宿主蛋白残留(HCPs),而HCPs可能会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HCPs是生物药研究的一项重要质量属性。 HCPs的检测分析方法主要有ELISA方法和质谱方法,前者是当前的标准方法,后者也在纳入药典的考量过程中。本报告将对着重对质谱方法检测HCPs的技术要点进行介绍。
王全会,博士,研究员,北京华大蛋白质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分析测试部负责人,中国质谱学会、中国蛋白质组学会专业委员。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生物药质量表征研究、药物PK/PD方法开发及分析方面具有多年研究经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昌平联合基金等多个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心主任,入选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担任IEEE高级会员,中国医促会健康大数据与数字化医疗分会青年学组主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青年理事等。从事MEMS及微流控芯片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10余年,作为主持或常务主持承担各级科研项目累计逾1亿元,发表SCI论文50余篇,EI检索论文8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个,申请中的PCT专利10余个,发明专利30余个,其中20余专利已转移转化,创办两家高科技公司。
报告摘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检测方法是一种具有高灵敏度、实时、原位特点的测定分子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方法,本报告围绕SPR检测方法的原理与仪器设计,介绍了多种创新应用成果及前景,包括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细胞水平分子作用、高空间分辨率界面等检测对象及应用场景,展望了基于SPR技术的分子互作创新前沿应用及发展潜力。
教育背景:2000.09-2004.06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设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09-2013.06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仪器科学及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
研究概况:近年来开展的工作主要围绕特种传感器和生物医疗仪器。主持和参与研制了防爆型红外气体传感器、盾构刀具磨损检测传感器等多款传感器。参与流式细胞分选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仪器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完成和参与国家科技专项若干,作为主要完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一次。
报告摘要:光声成像是一种结合激光照射与超声探测的新兴成像技术,融合了光学对比度和超声分辨率,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提供生物组织的结构、功能、分子信息。报告人的工作突破性地提升了光声层析成像系统的综合性能,进而实现了该领域的多项首次,包括大鼠全脑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成像,以及全乳腺高速扫描、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估。
林励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2022年加入浙江大学,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工作突破性地提升了光声层析成像系统的综合性能,进而实现了该领域的多项首次,在光声成像领域产生了标杆式的引领作用,开启了多个科研场景,并为临床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共发表SCI文章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共发表了8篇高水平代表作。此外,主持开展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国家人才基金项目、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等项目。
报告摘要: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扛把子”-共聚焦显微系统,早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人员习以为常的重要工具。报告将从该系统的发展历史入手,着重介绍扫描和转盘两种共聚焦系统原理,并分享典型应用。同时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总结荧光标记、样品制备和采集图像时应注意的重要细节。
蔡文娟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细胞结构分析技术平台主管。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生所遗传学专业, 2020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植生所)细胞结构分析技术平台主管,负责所级中心细胞平台的管理维护和运行。精通植物/微生物/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样品前处理-显微成像-图像分析,精通多种高端成像技术。得益于其多年的一线科研经历,具备丰富的应用经验,擅长将前沿应用与成像平台高效结合,熟悉流式细胞术等。承担院级功能开发研制项目,承担和参与多项国自然基金等。
报告摘要:离子通道是多次跨膜的蛋白质多聚体,是一类重要的药物靶点。然而,已上市药物中针对离子通道靶点的不到10%,离子通道药物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主要原因是缺乏高质量和高通量的研究技术。为解决离子通道靶点研究的技术难题,我们建立了3种研究方法,分别是基于全自动膜片钳技术的方法、基于离子流的方法和基于荧光的方法。
段桂芳,博士,2019年于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2019年8月起在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药理学平台工作。目前主要负责药理学平台的建设管理、技术服务和新方法新应用开发。擅长利用膜片钳技术、钙成像技术、离子流技术、高内涵成像分析等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进行药物的高通量筛选、药效评价及机制研究。利用上述经验,为校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辅助课题组发表多篇论文在Nat. Commun. 、J. Med. Chem. 等国际一流期刊上。近五年内以第一/共一作者在Nat. Commun.、J. Biol. Chem.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国重技术类攻关开放课题1项。
报告摘要:大规模生物制造是生物合成生物学产业化落地关键,团队提出了智能生物制造理念并建立了生物反应器工程体系:智能感知即过程在线传感器开发与应用、数据科学研究即结合过程数据建模等大数据处理获取过程调控合理化建议、智能调控即反应器层面建立实施自动化调控等,进而实现基于反应器内实时细胞生理代谢特性的过程智能化控制。
庄英萍,女,研究员,博导。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863”生物医药领域工业生物技术主题专家。长期从事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研究,曾承担“973”课题等项目,目前在研“绿色生物制造”重点研发“生物反应器与智能生物制造”项目,在智能生物制造方面,从过程传感、数据科学和智能决策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在20余个企业应用推广。
报告摘要: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近年来,不同种细胞间、同种细胞不同个体间以及同个细胞不同位置间广泛存在的细胞异质性,使得单细胞分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单细胞分析可以从结构、功能、遗传、行为等方面揭示和解释细胞异质性,为我们更细致的了解生命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向。微流控技术,藉由其诸多优点,成为了单细胞分析中举足轻重的一件工具。本次报告将结合我们实验室的部分研究结果,重点介绍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微流控单细胞分析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2002年在日本留学和工作,1997年3月获得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23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目前主要从事微流控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空气负离子制备与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60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并在专利基础上研制成功多款仪器设备,得到普及推广。目前担任三种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和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流控系统学分会会长,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事和微流控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先后获得国内外学术研究奖励30多项。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担任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1%项目总工程师;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杭州华大基因研发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技术转化与发展促进会精准医学与肿瘤康复副主任委员;“高血压精准防治十万人列队项目”首席基因组专家;中科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2007年至今担任《遗传》,《BMC Research Notes》,《Frontiers in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s》,《Nature Reviews Genetics (Chinese Edition)》编委;《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执行副主编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报告摘要:介绍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方法,包括临床结合影像学相关的资料。结合PET分子显像,脑脊液分子标记物的检测,重点介绍血液学标记物及眼底特异性蛋白相关的检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疾病预防与脑健康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智慧医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BNA)神经疾病预防与脑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BNA认知障碍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BNA神经康复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神经分子影像学组,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变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血管认知障碍分会委员。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Aging medicine编委。2013年至2014年曾在耶鲁大学医学院进行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相关的基础研究,师从著名神经病学家Stephen M. Strittmatter。2017年-2018年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担任神经科主任及自治区首席医疗专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与痴呆,在研项目有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脑研究”重大项目、国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工程院战略规划重点项目、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参加过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药物研究及多部医学作品的书写。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包括J NEUROSCIENCE、STROKE等杂志在内的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著30余篇。
报告摘要:糖基化是蛋白质上常见的翻译后修饰,广泛调节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相对于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小分子修饰的单一结构,糖基化修饰具有数以万计的结构,包含序列结构、链接结构、异头异构,立体构象等多个维度。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发展的基于质谱的结构特异糖蛋白质组学及生物医学应用。
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4-2011年先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和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2011-201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分辨质谱技术研究组组长。2013年-至今被聘为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现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及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糖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质谱学会理事。
报告摘要:萜类(terpenoids)一直是天然产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而核磁共振波谱在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报告重点对典型的萜类成分:各类型的单萜、倍半萜、二萜和三萜的核磁共振波谱特征进行归纳,以及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技术确定萜类成分结构的实例进行说明。
博士,教授,大连大学科研处处长,大连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卫健委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2015年获第十届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和九三学社辽宁省委第四届“十大杰出中青年科技人才”;2014年入选辽宁省特聘教授;2011年入选辽宁省第六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获大连市青年科技奖;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委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常务理事;兼任《Phytochemistry》《Fitoterapia》《Carbohydrate Polymer》《Asia J Nat Prod Res》《吉林大学学报》等多部杂志评审专家。在科研上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及生物制药研究与开发。目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以及省市级课题1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3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已申请专利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
目前就职于百奥泰生物制药并负责技术研发工作。多年的生物制药公司研发及管理工作经历(安进和礼来)。主要经验包括临床药物和商业化生物产品的工艺设计与改进,商业化生产技术支持与转让, 曾负责制定公司对临床和上市药研发的药学策略, 并具体对美国,欧盟及亚太地区的监管要求提供指导。也拥有在原料药和制剂工艺,产品商业化和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丰富知识及实践经验。美国注射剂药物学会, 制药科学家学会和国际蛋白质科学学会的资深会员。
报告摘要:合成生物学的一大愿景是通过使用模块化的基因元件,像设计电子线路一样方便地设计复杂的合成生物线路。合成基因线路已广泛应用于细胞命运的编程控制、医疗健康与生物技术等领域。报告将介绍基因线路工程化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前沿,提出实现基因线路规模化设计的关键使能技术开发、工程化设计及其在细胞编程、生物传感与制造等领域应用的策略及展望。最后简要介绍浙江大学智能化人工细胞铸造工厂iBioFoundry — 目前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功能最全、集成度最高的一套全流程、高通量、自动化合成生物学科学装置。
王宝俊,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席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杭州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副院长、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5、2011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和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博士学位,2022年回国任职前曾任爱丁堡大学终身教授。长期致力于合成生物使能技术、基因线路设计研究及在生物传感、智能诊疗、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担任PLOS Biology、ACS Synthetic Biology期刊编委。主持英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比尔盖茨基金会、美国海军研究署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自然重点国合项目等二十余项研究基金。曾获2015年盖茨基金会全球大挑战探索基金奖;2016年英国生物技术与科学基金会新研究员奖;2019年英国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2020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202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席学者、浙江省“鲲鹏行动”计划。
报告摘要: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 )是对细胞进行自动分析和分选的装置。它可以快速测量、存贮、显示悬浮在液体中的分散细胞的一系列重要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方面的特征参量,并可以根据预选的参量范围把指定的细胞亚群从中分选出来。本报告介绍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应用、国内外不同技术路线的流式细胞仪产品情况,以及研发团队在多激光多参数流式细胞分析分选仪方面的研制情况,流式微流控技术的研发进展,并对未来的流式技术进行展望。
马玉婷,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特聘骨干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同年进入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2015-2016年获得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的资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学。主要从事流式细胞分析分选仪的研制工作,具有10年以上的相关装备研发经验。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多个省部级项目。在Cytometry Part A,Sensors and actuators A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25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美国发明专利一项。
报告摘要:光片显微镜在大组织成像过程中具有更高速、更低光漂白、更高信噪比等优势,本报告主要介绍光片成像的原理、光片的不同类型及优缺点;光片成像过程中仪器参数调节的意义;光片实验设计中染料组合选择对成像结果的影响以及样本不同上样方式的比较等,以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或仪器操作者提供实操的借鉴。
刘丽,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神经科学研究所分平台实验师。博士学位,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业领域为光学成像和分子检测服务。技术专长包括共聚焦成像、大视野拼图成像、大组织光片成像等,在组织冰冻切片、组织透明化成像样本制备及图像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研发了透明化样本操作专用的照明装置,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多项中国发明专利。
报告摘要:从器官芯片、类器官、AI三个方面入手,介绍类器官芯片在肿瘤学和精准治疗方面的应用。器官芯片可以准确模拟肿瘤微环境,也可以生成肿瘤微滴和进行智能类器官分选,辅助精准药物筛选和药敏测试。最后讨论类器官在精准治疗的临床应用面临的诸多挑战,尤其是质量控制,自动化处理,和流程标准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准医学转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海纳特聘教授,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类器官芯片平台主任。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Fellow, 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Senior Member。曾获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教授奖,罗森讲席教授,国际先进材料学会科学奖。现任ASME 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遗传学会类器官分会委员,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期刊副主编,ASME Journal of Medical Device期刊副主编,华人医药协会大费城分会副会长。
2025年,仪器信息网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主题网络会议,不仅涵盖生物制药、体外诊断、合成生物学、多组学研究等热门主题,而且囊括流式细胞、基因测序、生物显微以及分子互作等创新技术和新兴产品,看点十足,干货满满!